最新动态:首页 > 新闻 > 偏类视频

拓展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时代语言

时间:2025-03-19 15:28:27 来源: 编辑: 浏览量( )

   拓展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时代语言

  ——“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侧记

  传统中国画中的人物画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百年以来,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大背景中,人物画在题材、语言、风格、观念、材料、形式等方面不断演进,从最初的“借西画改造中国画”到“中西融合”,从20世纪下半叶随美术院校教育而强化的“徐蒋体系”到新浙派人物画的崛起,从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再度冲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全面回归,工笔人物画与新水墨人物画从传统技法与现代观念两个方向深度开掘,成为中国画坛最受关注的亮丽风景之一。3月7日至26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举办,展览以学术研讨结合学术展览的形式,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总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本次展览邀请赵建成、唐勇力、冯远、孔紫、赵奇、田黎明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及刘曦林、王镛、陈传席、张晓凌、陈履生、郑工等专家学者聚焦中国人物画创作,围绕百年中国画创新发展的大背景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总体面貌进行梳理与研究。

  回望百年来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中国人物画创作自遇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便开始在美术革命的思潮中逐渐恢复生机。理论家刘曦林在列举陈师曾的《读画图》时说:“1917年,北京发生水灾。北京的画家、收藏家拿出各自的收藏给大家观赏,所得门票收入用来捐赠给受灾百姓,因此,《读画图》读的不是画,读的是人生。”齐白石曾创作过许多可喜可爱的简笔写意人物画,《人骂我我也骂人》就是其中之一。有人嘲笑这位木匠出身的画家,并对他的“国画变法”颇为不屑,后来齐白石画下《人骂我我也骂人》,以艺术的自卫彰显出人格,立于北京画坛。蒋兆和的《卖子图》《流民图》直面百姓悲剧,从“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的感叹中形成了为民写真的艺术观。刘曦林说:“他们的作品具有直面人生的批判精神,是百姓生命的呼唤,也是时代的悲歌,是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性转折。”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艺术创作指引向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此后诞生出李斛、黄胄、石鲁、程十发、杨之光、王盛烈等一批“新军”画家,由他们创作的《洪荒风雪》《载歌行》《八女投江》《一辈子第一回》等以人民形象为表现主题的人物画作品,描绘出人民站起来的主人翁姿态。当人物创作的主题转向歌颂劳动人民之后,审美也随即发生了转换,相对于“徐蒋体系”时代的悲歌,人民健康快活、欢歌笑语充斥着绘画主题。此后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物画创作也迎来新发展,百姓的形象不再回避岁月艰辛的烙印,如周思聪的《矿工图》、冯远的《世纪智者》,高扬了现实主义精神,成为自我新创的典范。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崛起与全球化进程,新一代中国画家从文化自觉走向了文化自信,他们以艺术语言的探索为着力点,以深入艺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为主动追求,以展示中国画精神内涵、价值理念与艺术意义为最高旨归,开始了个性化的艺术探索。“本次展览选取的画家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改革开放的成就奠定了他们成长、成熟、成名的时代背景,而在他们自成一格的艺术面貌中,也清晰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艺术风潮与语言风格的变迁与发展。他们从创作实践出发,探讨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对于中国画在当代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表示。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传统笔墨和图像之间能不能构成一种新型的关系?”在展览中,艺术家们提供了各自的时代“解决方案”——田黎明的人物画以取消边界线的方式塑造画面,可以说是没骨画法,但作品里仍有中国画的格调;周京新的作品也是没有轮廓线的没骨画法,他在没骨里夸张用笔,用笔触的变化塑造人物形象;袁武笔下的人物,身体通常占据很大面积,通过放大素描造型的“结实感”让笔墨支撑住了人物的大体量,某种程度上是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史国良的作品也在素描造型和笔墨结合上体现出表现的高度,还有何家英、高云、于文江,他们比起老一辈画家对西方古典人物造型有着深刻的感悟和把握能力,因此也使他们的人物画艺术语言向前又推进了一步……

  百年以来的人物画创作,以语言风格演变的特点和语言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人物画的革新精神,使人物画创作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当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尽管这场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一些优秀的创作案例,但当代人物画创作仍面临着绘画语言停滞、造型能力减弱等问题。“这种状态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上,素描造型能力影响了如今人物绘画语言的表现强度。当我们处在图像时代,照片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观看方式,画家也几乎分辨不出什么是绘画中的造型,什么是摄影图像,这是我们今天在艺术研究领域中遇到的困惑。”尚辉说。

  “画家要有所作为,就要另辟蹊径,做到别人画过的不画、自己画过的不画、能够用科技手段达到的不画。”参展艺术家高云在分享创作心得时说:“在表现上,在传统工笔叙事中植入当代艺术的观念意识,在写实精准刻画中吸收写意的夸张成分,在院体画般的工整中追求一种文人画的逸气,目的是希望探索出类似中国戏剧表演的‘实物写意法’,所绘物体为实,但构成是写意的。”高云同时希望能够在继承古人以形写神的“写神工笔”以及现当代形神兼备的“写实工笔”之后,进而探索实践“写意工笔”——有意境、有逸气。

  艺术家孔紫表示,这次参展让自己了解当前人物画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今后的前进方向,特别是AI时代来临,画家如何在中国画领域更好地迈出下一步,从熏陶和滋养中结合传统审美,让当代中国画在描绘当代现实主义题材和表现主义题材之外能够拥有更多表达方式、更好地说出画家的心里话,是自己面临的一项课题。正如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刘万鸣所说:“通过展览与研究,我们看到艺术家刻画出的有内容、有思想的人物,反映出的人物话语、语言革新为中国人物画守正创新提供的具有价值的研究个案。如何使个人风格在时代具有引领性,全面系统地体现时代精神?这关乎画家个体,更关乎新时代文艺思想的引领。”

推荐阅读

  波提切利《悲伤之人》在苏富比拍出4540万美元,略低于拍前预期

Sandro Botticelli, The Man of Sorrows, ca. 1500.COURTESY SOTHEBY'S纽约时间本周四上午在一场早期绘画大师拍卖会上,苏富比以454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了波提切利(Sandro B>>>详细阅读

本文标题:拓展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时代语言

地址:http://www.pianlei.com/news/pianlei/p222170.html


标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偏类艺术网(www.pianlei.com)的立场,也不代表人民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点击排行榜
媒体合作  |   企业动态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偏类艺术网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4 偏类艺术网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792号 京ICP备130151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