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首页 > 新闻 > 偏类视频

蕙质兰心说“挽袖”

时间:2025-03-19 15:30:17 来源: 编辑: 浏览量( )

   “衣不在衣而在意,纹不在纹而在文”,中国服饰通过依附于其上的图案所呈现的色彩与纹样,传承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彰显出积淀深厚的精气神。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广袤天地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绣品——清代女装的挽袖,即外护袖。它长约二尺、宽约四寸,相向成对。其制作工艺精湛,在素面绸缎上,或如青绿点染,或似工笔重彩,以令人眼花缭乱的精致绣法,尽情展现花鸟山水、亭台楼阁、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等丰富多样的图案,浓妆淡抹总相宜,清雅可人,具有独立欣赏的艺术性。

  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女衫以二尺八寸为长,袖广尺二,外护袖以锦绣镶之。”从结构上看,挽袖是女装的接袖部分,以线缝缀在袖口之内,带环状花边环绕袖口,穿时翻卷在外,故而得名。挽袖上的纹样呈竖长构图,较之方形构图难度更高,多采用刺绣工艺装饰,针法多样,取材广泛。

  旧时的大家闺秀,生活基本被规范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封闭空间,活动场景不外乎闺阁和后花园,日常活动多为纺织、刺绣等家务,更有大量的消闲时光。其中许多淑女名媛,经史辞赋文章皆通,却不能随意抒发情怀。内言不出,不以才炫,温良恭俭,才是闺中名秀。于是,那一方方尺寸之间的绣品,成为她们通情达意、寄托心曲的情感载体。正如张爱玲所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来讲,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

  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白色缎地蓝绿花鸟挽袖为例,它长70厘米、宽38.6厘米,由两条同样图案和色彩的挽袖拼缝组合,并外加多重缘边。很多挽袖刺绣精美,并非用于实际穿着,而是被缝合在一起并镶边,成为家居装饰品。这件挽袖以白色缎为地,选用青色、黄色、浅绿、水绿、深蓝、浅蓝、月白以及雪青色等素雅丝线,运用传统平针绣中的直平针、斜平针及套针绣等刺绣工艺,绣出燕子、兰花、寿石、蝴蝶等吉祥图案。外缘以白缎地绣蓝绿两色吉祥花卉、蝴蝶图镶宽边。

  单件挽袖采用对角式构图,在挽袖下方和中心偏上方有两块湖石,湖石周围幽兰盛放,叶片修长,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兰花盛开,花茎劲挺,花姿婉约。春燕与蝴蝶似被幽幽的兰香吸引,穿梭于花丛之中,颇有“花发蝶先知”之意。绣品构图简洁、疏朗有序,以清淡的针法描绘出春意盎然、幸福美满的画面。而一对挽袖合成后的绣品,图案呈现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呈现出与单独挽袖不一样的美感。尤其是作为主要题材的两对燕子,位于整体布局的最突出醒目位置。

  挽袖体量小,特别适合大家闺秀在室内进行女红。虽然因为结构和功能限制,样式变化不多,但因其自穿自用的特点,成为闺阁绣品中彰显女子情致和审美的物件。那些不便明言的小心思,都被融入精心设计的装饰图案上。她们以针代笔,绣中作画,诗书才气尽显秀外慧中;才子佳人、采莲恋蝶等图案,饱含着对爱情和婚姻的期许;福禄八宝、花鸟祥瑞、群仙祝寿等元素,全为平安顺遂、美好和乐而祈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系列挽袖,囊括了其中大部分题材。

  又如清代白缎地三蓝戗针绣渔樵耕读挽袖,长61厘米、宽31厘米。左侧上部亭中一人展卷读书,下面一老翁肩网回顾,似有所见。右侧上部一头戴草帽的樵夫肩柴而归,亦回首顾盼。右侧下部是头戴斗笠正在耕锄的农夫,合称“渔樵耕读”。这一题材在传统工艺中较为常见,透露出对安居乐业、与世无争观念的颂扬。

  满饰着图案的挽袖,在闺阁服饰中构建出一个独特的女性空间,尽显蕙质兰心。它宛如一个由山水、花草、建筑、色彩、氛围所营造出来的世界,借物咏怀,情思萦绕,同时也投射出当时社会的世态万象。

推荐阅读

  去中国美术馆感受“美在生活”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油画) 2021年 王胜利  中国美术馆藏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定义或许都不相同。幸福并非遥不可及、难以捉摸,而是以千姿百态,悄然融入>>>详细阅读

本文标题:蕙质兰心说“挽袖”

地址:http://www.pianlei.com/news/pianlei/p222173.html


标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偏类艺术网(www.pianlei.com)的立场,也不代表人民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点击排行榜
媒体合作  |   企业动态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偏类艺术网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4 偏类艺术网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792号 京ICP备13015135号-4